首页 > 学科考试 > 数学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时间:2024-07-18 10:45:45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1

空间直角坐标系定义:

过定点O,作三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它们都以O为原点且一般具有相同的长度单位、这三条轴分别叫做x轴横轴)、y轴纵轴、z轴竖轴;统称坐标轴、通常把x轴和y轴配置在水平面上,而z轴则是铅垂线;它们的正方向要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轴,当右手的四指从正向x轴以π/2角度转向正向y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轴的正向,这样的三条坐标轴就组成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点O叫做坐标原点。

1、右手直角坐标系

①右手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规则:x轴、y轴、z轴互相垂直,分别指向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

②已知点的坐标P(x,y,z)作点的方法与步骤(路径法):

沿x轴正方向(x>0时)或负方向(x<0时)移动|x|个单位,再沿y轴正方向(y>0时)或负方向(y<0时)移动|y|个单位,最后沿x轴正方向(z>0时)或负方向(z<>

③已知点的位置求坐标的方法:

过P作三个平面分别与x轴、y轴、z轴垂直于A,B,C,点A,B,C在x轴、y轴、z轴的坐标分别是a,b,c则a,b,c就是点P的坐标。

2、在x轴上的点分别可以表示为a,0,0,0,b,0,0,0,c。

在坐标平面xOy,xOz,yOz内的点分别可以表示为a,b,0,a,0,c,0,b,c。

3、点Pa,b,c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c;

点Pa,b,c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c;

点Pa,b,c关于z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c;

点Pa,b,c关于坐标平面xOy的对称点为a,b,-c;

点Pa,b,c关于坐标平面xOz的对称点为a,-b,c;

点Pa,b,c关于坐标平面yOz的对称点为-a,b,c;

点Pa,b,c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b,-c。

4、已知空间两点Px1,y1,z1,Qx2,y2,z2,则线段PQ的中点坐标为

5、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空间两点Px1,y1,z1,Qx2,y2,z2,则两点的距离为特殊点Ax,y,z到原点O的距离为

6、以Cx0,y0,z0为球心,r为半径的球面方程为

特殊地,以原点为球心,r为半径的球面方程为x2+y2+z2=r2

练习题:

选择题: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x,y,z),给出下列4条叙述:①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②点P关于yOz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③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④点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3B.2C.1D.0

2.若已知A(1,1,1),B(-3,-3,-3),则线段AB的长为()

A.43

B.23

C.42

D.32

3.已知A(1,2,3),B(3,3,m),C(0,-1,0),D(2,―1,―1),则()

A.|AB|>|CD|

B.|AB|

D.|AB|≥|CD|

4.设A(3,3,1),B(1,0,5),C(0,1,0),AB的中点M,则|CM|?()

A.5

B.2

C.3

D.4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2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六角形记忆法:(参看图片或参考资料链接)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1)倒数关系: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2)商数关系: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

(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3)平方关系: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两角和差公式

⒉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3

定义:

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范围: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理解:

(1)注意“两个方向”:直线向上的方向、x轴的正方向;

(2)规定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度。

意义:

①直线的倾斜角,体现了直线对x轴正向的倾斜程度;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

③倾斜角相同,未必表示同一条直线。

公式:

k=tanα

k>0时α∈(0°,90°)

k<0时α∈(90°,180°)

k=0时α=0°

当α=90°时k不存在

ax+by+c=0(a≠0)倾斜角为A,

则tanA=-a/b,

A=arctan(-a/b)

当a≠0时,

倾斜角为90度,即与X轴垂直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4

……此处隐藏1731个字……○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

(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

(a为常数);

(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5)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时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6)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7)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则

(8)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9)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9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10

定义:

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两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两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两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向上方向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平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定。在空间,两个平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平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直线的方程。

表达式:

斜截式:y=kx+b

两点式:y-y1/y1-y2=x-x1/x1-x2

点斜式:y-y1=kx-x1

截距式:x/a+y/b=0

补充一下:最基本的标准方程不要忘了,AX+BY+C=0,

因为,上面的四种直线方程不包含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如x=3,这条直线就不能用上面的四种形式表示,解题过程中尤其要注意,K不存在的情况。

练习题:

1.已知直线的方程是y+2=-x-1,则

A.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B.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C.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D.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解析】选C.因为直线方程y+2=-x-1可化为y--2=-[x--1],所以直线过点-1,-2,斜率为-1.

2.直线3x+2y+6=0的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有

A.k=-,b=3B.k=-,b=-2

C.k=-,b=-3D.k=-,b=-3

【解析】选C.直线方程3x+2y+6=0化为斜截式得y=-x-3,故k=-,b=-3.

3.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y+1=2x+,且l的斜率为a,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logab的值为

A.B.2C.log26D.0

【解析】选B.由题意得a=2,令x=0,得b=4,所以logab=log24=2.

4.直线l:y-1=kx+2的倾斜角为135°,则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是

A.1B.-1C.2D.-2

【解析】选B.因为倾斜角为135°,所以k=-1,

所以直线l:y-1=-x+2,

令x=0得y=-1.

5.经过点-1,1,斜率是直线y=x-2的斜率的2倍的直线是

A.x=-1B.y=1

C.y-1=x+1D.y-1=2x+1

【解析】选C.由已知得所求直线的斜率k=2×=.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y-1=x+1.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11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4.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6.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高一数学下册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