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议论文

童心议论文

时间:2024-07-18 10:46:56
童心议论文

童心议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心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童心议论文1

弱小的草啊!

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繁星》之四八

这首于冰心《繁星》之四八的小诗,通常在人们的意念中是赞颂装点世界的柔弱的小草,但我以为它又何尝不可以象征那些以其柔弱的双肩辛勤哺育孩子茁壮成长的母亲呢?如果说,在20年代中国新文学的草地上,冰心比任何人都更是一棵稚嫩的小草,那么这棵稚嫩的小草以她对于生活的全部的爱意为母亲的世界倾注了绿色生机。虽然这种爱意流淌在冰心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但是我以为她以小草的绿色生机显示于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则是她的小诗问世。1923年1月冰心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共收录164首小诗。这些小诗三五句成为一体,自由、抒情,开创了诗歌新的体式。其诗歌所包含的内容为讴歌大自然、颂扬母爱、赞美童真、歌咏艺术,同时充满对人生的怀疑和青春逝去的感伤。其基调是温馨和煦的,色彩是淡雅清新的,气氛是沉静肃穆的,让人一边颂读一边回味自己曾经有过的童年和在母亲膝下欢跑的日子。冰心创作《繁星》是以一颗童心在看世界,读者读这些小诗时会情不自禁用一个颗童心来感受、回味其间的世界,这就是冰心的魔力之所在。因为无论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活境地,心目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相通的,但是作为诗人,如何才能把那份美好的希翼转化为读者的真切感受呢?那就是诗人用自己真挚纯洁的情感来抒写爱。

冰心开始写作《繁星》集中“星星点点”的时候,只是一个不满20岁的妙龄少女。生在温馨家庭的她,大脑中的世界全是温馨的爱的世界。如她在《繁星》之一四所言:“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爱的世界,爱充满了整个宇宙。海军军官的父亲,温柔娴淑的母亲用他们的爱包裹着冰心的成长道路,使她始终保留着一颗童心来看待生活,如《繁星》之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在深深地互相颂赞了。”这不正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静静地夏夜,当我们躺在自家的竹床上乘凉时,仰望着满天的繁星,不是总可以听见他们的对话吗?甚至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诉说思念的声音!儿时的我们深信自己听到了星之低语。所以当冰心用自己的童心来拾缀过去生活的记忆时,以之抒情则情真,以之写景则景美,以之状物则物富有人性,从而在情景理之间虚化出一种无可比拟的意境!这种意境可以触摸,用你心灵深处隐藏的那份记忆;可以感悟,用你在生活中所承受的冲击与瞬间的情绪;可以描摩,用你曾经所拥有的生活片断场景。这份意境给那些曾经的女孩儿、今天的母亲们以双重的心境。作为母亲的孩子,我们都曾有过美好的童年,因为我们是在新中国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幼苗,儿时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是当时的人性之美好,空气之清新,环境之优美比之冰心笔下所颂扬的母爱和社会场境并不逊色。我出身于六十年代末的农村,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们农村的环境处处是一幅图画,当读到“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打我的盘石,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打我的心弦。”(《繁星》之二八)时,冰心女士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则会幻化成我自已家乡的画面——环村的荷塘,从村中穿梭过去的河流,河两岸随风飘荡的杨柳,清澈的河水中一群戏水的儿童、、、、、这是一组可以入画的意境,它借助诗人的情绪而再现,让你很真切地触摸到隐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份记忆。在这份记忆中环境是实实在在的优美,母爱则是真真切切的崇高。“这些事——是永不磨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繁星》之七一)家境殷实的生活,展现的是母亲给予诗人无尽的爱意,它与一幅恬淡的画面相互映衬、相互渗透,使爱显得更加温馨。但是越过这幅画面、穿透这份意境去找寻经济拮据的母亲给予我们的爱,则更能在心弦上产生深深的共鸣。清凉的秋夜,母亲用她那劳作了一天的双手缝补六个儿女的冬衣;寒冷的冬夜,母亲坐在机杼上织来年需用的布匹;炎热的夏夜,母亲用蒲扇为我们驱赶蚊蝇的叮咬、、、、、、当孩子中的一个额头上长脓胞,母亲为了不让女孩子家脸上留下疤痕,代替医生每天用药棉给女儿擦洗二次;当孩子中的另一个病了,母亲三天三夜未合眼,从脑炎的死亡线上把孩子抢了回来,医生认为是奇迹、、、、、、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母爱并不象冰心笔下那么诗情画意,母爱是沉甸甸的,母亲给予我们的爱一如“我披在你膝上的头发”是无法数清的“万缕柔丝”(《繁星》之八O),更是无法报答的春之光晖,“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赐,反使他终于沉默。”(《繁星》之一O二),因为母爱的无以回报,让女人爱人的心会更趋于纯净,感情更加真挚,从而以更加美好的心灵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赐予。

不论母爱是冰心小诗中的温馨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沉重,但它的的确确如冰心笔下所描绘的一样,永恒而无处不在。当我们由“母亲的孩子”完成角色的转换变成了“孩子的母亲”,对于母亲给予孩子无私的爱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茫茫大地上,岂止人类有母亲?凡一切有知有情,无不有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于是溪泉欣欣的流着,小鸟欣欣的唱着,杂花欣欣的开着,野草欣欣的青着,走兽欣欣的奔跃着,人类欣欣的生活着,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女,彼此互爱着;同情互助之中,这载着众生的大地,便不住的纡徐前进。懿哉!宇宙间的爱力,从兹千变万化的流转运行了!”诗人认为,母亲是繁衍一切,使万物和谐相处的根源;母爱是宇宙万物间最崇高最博大的情怀。的确如此,如果没有母亲,没有母亲撒下爱的种子,世上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无论动植物、还是山川河流都是在母爱的滋润下流转运行,茁壮成长的,更何况人类?

作为孩子的母亲,从孩子发出第一个音符,我们便为之欣欣然,以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的是“最完全的诗句” (《繁星》之七四)。母亲们为孩子的每一个发音而津津乐道,仿佛人世间的语言是从自己的孩子开始发明创造;而且只有身为母亲的人才能听懂孩子的言语。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牵动母亲们最敏锐的神经。“谁信一个小‘心’的呜咽,颤动了世界?然而他是灵魂海中的一滴。”(《繁星》之五九),当不会说话的孩子发烧了、咳嗽了、身为母亲的人不会也不敢让自己的眼睛有片刻的休息,孩子是母亲的整个世界,是母亲灵魂深处颤动的音符,只有身为母亲的人才能感应到那颗牵动灵魂的“心”,只有身为母亲的人才会深情地称赞“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繁星》之三五),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无以伦比的,他的小小身躯中藏着你无法探测到的灵魂世界,这个伟大的灵魂是必须要用你全部的爱去滋润的,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又充满着了矛盾的心理,盼望你长大,又害怕你长大,因为当你羽翼丰满,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 ……此处隐藏6066个字……不成,甚至有时几天都不上学。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爸爸、妈妈出外打工,爷爷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时爷爷、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学……

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来看,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由于隔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龄相差甚远,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个别寄居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变得沉默寡言。监护人也往往对他们的管教比较松散,从而使他们因缺乏约束而变得放纵。而一些没有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基本是无人管教,他们容易养成自由散漫、好吃懒做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这种种因素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和焦虑、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等情绪。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融合在一起?学校对他们该怎样进行心理教育呢?

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如下几条途径:

一、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队活动中让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可以开展像“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交流讨论活动,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注重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援助

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学校可安排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要注意对这些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一个“空间”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利用教师团队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时教师应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的关爱。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理解、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他们心灵的“疙瘩”。

四、通过上辅导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这对学生非常重要,要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要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辅导中,要指导他们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化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学校附近的社区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隐形的、不易察觉和潜移默化的。学校附近的游戏机室、网吧等,对孩子的诱惑力极大,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要协同公安、司法、法院、文化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源对孩子的毒化,严防关口前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形式,进行警惕教育,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防范教育更难。因此,学校要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

[2]李明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略》.20xx年1月。

[3]《留守儿童谁来监护》.北京早期教育网,20xx年7月26日。

童心议论文6

小时候,我盼望长大,可长大后,烦恼也随之而来。有一次妈妈对我说:“上了中学后,你最需要什么?”我说:“童心”。

请不要认为我在异想天开,更不要认为我在执着地追求与众不同,若问原因,只有一句话,现在的中学生太“成熟”了。自从进入中学后,我就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讽刺、嘲笑、勾心斗角的环境中。一些中学生的心胸太狭窄了,一个无意识的眼神都会被认为是恶意。因此班里形成了许多“帮派”,都在暗地里说对方的坏话,班里便又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为什么同学之间不能多几分宽容。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有一次读课文,老师让我们大家轮流读。当轮到一个口才不好的同学读时,许多同学竟一边笑,一边发出怪异的叫声。当我看到那个同学怯生生地,结结巴巴地读着课文时,我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可身旁的同学都笑得前翻后仰,望着那个同学尴尬的表情,我不禁想到:为什么同学之间不能多几分关心,多几分帮助。这时,我不禁回忆起上小学时的情景。那时,我们都是一些天真的孩子。班里充满着友谊,充满着爱,同学之间闹些小矛盾,睡一觉起来就忘了,真向往那时天真无邪。突然,一阵掌声在我耳边响起虽然声音不大,但却十分有力,我回过神来,只见那个同学刚刚读完,我笑了。我相信将来,这种掌声会充满整个教室。

比起小学生,中学生确实要成熟一些,但似乎少了几分关心,少了几分宽容。我们是否还要恢复那真挚的友谊,那幼稚的童心。

《童心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