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鲸》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鲸》教学反思1《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篇。《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晰、行文规范。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富有可读性。
在检查预习环节,我先出示带有生字和易错字的句子,让学生先读句子,再读生字词语,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读书,理解词语意思。对于四个带有月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归纳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对于表示身体部位的“鳍”,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它的所在。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上“?”,在读懂的词语或句子旁边作批注。在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段落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三段,采用同样的方式处理。而4——6段,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达成了教学目标。
整节课,结构紧凑,既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是,如果像赵林莉主任提出的那样,把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融合到一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使课堂效率更高。这也是以后我在教学中应注意的。
《鲸》教学反思2师:课文介绍了鲸四处方面的生活习性,读了课文,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自由读读、说说,并伸出手指示意。)
师:很多同迷对鲸的呼吸很感兴趣,请大家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生: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生: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生: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师: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生:把手掌当作一头鲸,给大家演示一下鲸的呼吸。鲸慢慢地浮上了海面,“噗哧”从鼻孔喷出的气形成了一股水柱。鲸吸足了气,又慢慢地潜入了水中。在水中待了一会儿,憋不住了,鲸又向海面浮去。(学生掌声四起)
师:你的表演和介绍真精彩,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鲸呼吸的全过程,还听到了鲸呼吸的声响。
生:这是我和×××画的鲸,你看这头是须鲸,它的水柱是垂直的,喷得又细又高;这头是齿鲸,它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掌声再起)
师:很好,掌声已说明了一切。根据他们作的图很容易分辨出鲸的种类,但你知道他们画的是大鲸,还是小鲸呢?
生:我觉得×××画的是一头大须鲸,因为它的水柱非常高,也比较粗。说明它鼻孔大、肺活量大。×××画的是一头小齿鲸,它的水柱不太粗,又较矮。
师:你真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渔民。现在我们每人画一头鲸,是画须鲸、齿鲸,还是画大鲸、小鲸,自己确定,关键是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说出是一头怎样的鲸。(学生画鲸,教师用幻灯投放;学生评点,自我修改。)
生:我是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让大家感受到了鲸呼吸的情态。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是这样吗?
生:是的,喷泉也是从一个个小孔中向上喷出,形成了水柱。
生:也不完全像,花园中的喷泉是固定在那儿的,鲸却是游动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生:对,花园中的喷泉一般是人为的定时开关,而鲸呼吸的是难以确定的。
生,花园中喷泉的形状一般始终是那样,而鲸的种类、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鲸呼吸喷气形成的水柱,的确像花园里的喷泉,但更胜于花园里的喷泉,它是个天然的喷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学生自读、齐读)
师:课文还具体介绍了鲸吃食、睡觉、生长等方面的生活习性,你选择某一方面,用自己最擅长的本领,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它的特点。
【评析】
这一教学片断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教师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施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1、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教学中教师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呼吸的特点。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2、落实自主阅读,促进学生自得。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本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如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内容提要的自我选择:读读课文,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方法的自我选择:用你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鲸某一方面的特点。伙伴的自我选择: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练习的自我选择:自己确定画某类的一头大鲸或小鲸。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现。
《鲸》教学反思3《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 ……此处隐藏12628个字……查生字认读情况。
2、认读PPT上的词语: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3、比较“腭、肺、肚、胎”的字形,正确书写这几个字,并把这几个字写在插图中鲸的相应的部位上。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重点检查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朗读。
四、根据导学案的第一题,自主学习。(设计说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重点。围绕“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问题展开学习。)
五、第一自然段每一句话都在写鲸的大,你喜欢哪一句,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按导学引领2的要求自学。
六、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成果。(设计说明: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去发现,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比喻等说明方法。)
七、全班交流。(设计说明: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并结合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鲸的特点。)
八、通过朗读来表现鲸的大: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全班展示读。
九、盘点收获:我们学习说明文,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特点,还要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写作文时也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去。
《鲸》教学反思14《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语言相对平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如何让学生既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呢?我认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养过什么?老师也非常喜欢养鱼,养过小鲤鱼,小金鱼。这几天,我不想养小鱼了,我想和朋友一起养条大鱼――大鲸鱼。你们觉得怎么样?我结合课文内容,巧妙地选择了“以老师想养一条鲸鱼”这一生活实际为话题,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中,把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本文中关于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我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鲸的进化过程,并抓住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与鲸的特点对照,证明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除了让学生感知鲸的形体特点:大、重、长之外,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介绍清楚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稍显枯燥的说明文也学得有滋有味。课后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把这些写作方法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课后我感到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读课文上不够到位,范读一下效果会更好,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应再准确恰当些,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我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去。
《鲸》教学反思15这节课渗透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按照“两增强五学会”进行开展。通过小组合作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也使学生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小组合作自主选择研究主题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大小、种类、进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鲸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很感兴趣,但如何避免将课文上成常识课,是设计教学中的难点。在此,导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了解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换的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去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
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
这篇课文很简单,学生在读一遍后,往往觉得他什么都懂了,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被刻板的教学程序消解的干干净净。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言语训练,我在课堂上让小组自主选择研究的主题,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他的学习成果。如,有的小组上台展示鲸的睡觉,小组学生头朝里屁股朝外,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很形象地表演了鲸的特点。有的小组学生通过图画展示不同种类的鲸,并且进一步说出鲸的呼吸特点,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学生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展示。
四、拓展延伸,想象发挥
最后我让孩子们选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他们喜欢的鲸的样子,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个自然段,是鲸的哪个特点。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画的是“鲸睡觉、“鲸呼吸”、“鲸的种类”。对于比较难于用画表示的“鲸是哺乳动物”,有个孩子先画了个大大的鲸,然后在它身下画了个小小的鲸,非常形象。在画“鲸的食物”时,有的孩子在鲸的前面画了许多慌忙逃命的小鱼小虾,画面生动有趣。作者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为了让学生感悟,请他们画出鲸呼吸的样子,然后加以辨别是须鲸还是齿鲸,还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也体会到这样说明方法的好处。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通过小组合作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小组合作让课文变得生动有趣。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教学中有些不足之处:
在“鲸的自述”中,由于时间的紧促,展开的也不是很到位。因为学生课外资料查找的不够,老师也没有准备太多的课外关于鲸的知识来补充,显得自述很局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