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8 10:44:55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1

静静地回想一下,我到底造就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该遗忘的角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深深刺痛了我心灵深处。那是二年前的冬季,快要期末考试了,我千叮万嘱要求学生带上学习用具,比如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如果谁因为忘记而影响考试成绩,做好下学期被惩罚的准备。

但第二天考试,由于我有重要的事情不得不晚些到学校去,当时恰好赶到考试的第一遍铃声响,我急急忙忙的赶到考场上去,挨个挨个的检查学生是否都带了所要求带的学习用具。到最后一个考场后,突然发现我班学生有一个未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急忙跑回办公室,告知班主任,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她竟然不知道学生到齐了没有,连拨几个电话都不通。该怎么办呢?

铃声又敲响了,开始考试了。大家都很着急,连忙想办法。最后问一个和她家挨近的同学的电话号码,电话终于打通了。但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电话那一头传来的是不好的消息:“她家里出了意外,急需立即送往医院去抢救”。说着电话就挂断了。

到底出了什么事?站在一旁的我心砰砰的跳个不停,到底会出什么事呢?还要送往医院急救。不一会儿,电话响了,说该生已离开人世,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我几乎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在急促的乱跳,整颗心脏无法像往常一样平静。更不能让我平静的还是我之前的千叮万嘱的话语,我当时确实只关乎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只关乎到学生们有没有带好学习用具?只关乎到会不会因为没带学习用品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唯一没有提起的是学生们的个人安危,正因为如此才会酿成大祸吗?如果我昨天就提醒他们,哪怕是一点点,会不会就不会出这样的意外了呢?

后来听说了整个事件的缘由,是因为这寒冷的冬季,祖孙二人烧煤取暖,由于睡前没有把窗户打开,结果这煤气悄悄地渗透到他们的身体,因缺氧从而导致窒息。当到医院后,小女孩已经不行了,只挽救到她的奶奶。

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从这美好的世界里消失,离开疼爱她的家人。生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脆弱,难道你没有一点的怜惜之情吗?她还是一个小孩子,本该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更精彩的人生,不是吗?

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只关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如果连生命都不重要了,还谈其他做什么呢?多为学生们想一下,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爱的抚慰下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生活和学习。让爱洒遍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让阳光洒遍每一个曾被遗忘的角落,让它不再有遗憾。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2

本以为已经很了解本班的学生们,今天上完《难忘的一天》后,我发现我错了。引入时我提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难忘的日子,你最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为什么难忘?”想象中肯定是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发言,可是教室一片沉寂。为了打破僵局,我只好在一旁递点子:“你的生日呀、节假日、高兴的、难过的日子等都可以说说。”终于有几只犹豫的小手举了起来。听过几个孩子的发言,其他孩子仿佛若有所获。想想,大人们要说难忘的日子可多了,在脑海里随便都能搜出好几个,可是七、八岁的孩子,有多少人生经历呢?而且农村的孩子又有多少机会接触令人惊奇的、新鲜的事物呢?能像课文里见到国家领导人的人又有多少呢?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注重识字、写字。每天上课,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认、认、认;写、写、写”很少分析文意,理解词语。本课有许多描写人物心情和表情的词语,我怀着试一试的心理让他们边读边勾出表示心情和表情的词。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听了发言我才发现,他们对这种词语相当熟悉,因为经常能在周围人以及自己身上出现类似的现象。我顺势又进一步:“它们常用在哪些人身上?”一生说:“‘慈祥’用在老人身上。”一生补充:“‘和蔼可亲’一般也用在老人身上,‘微笑’所有人都可以用。”本以为高深难测的问题想不到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结尾小作者说:“我忘不了这一天,也忘不了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学生们不明白“肩上的责任”是什么。有的说要努力学习;有的说学习知识、学习本领的目的是将来找到好工作……他们的答案很现实,很贴近生活。虽然与小作者树立远大志向,将来报效祖国的想法有一定差距,但也并不矛盾。接下来,我会利用国庆节,以及第三单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课文教学引领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志向。相信到时再来谈谈“肩上担负的责任”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3

上课很长时间感觉到自己似乎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很难融入到课堂当中,对于我近一个多月的教学,我上的最好、令我最满意的一颗是《难忘的一天》。在备课时,我感觉这篇文章较长,生字较多,课文的对话也较少,对于学生来说,准是一篇比较难啃的课文,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过程中我感到很困难。

上课时问题的出现如我的料想,这篇文章太长,生字、生词梳通课文就用去了一个半课时,但庆幸的是学生终于读通了课文,生字也都熟悉了。在整篇课文的品读之前,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可能是学生读课文的次数较多,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当我问他们作者没表演前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回答:“紧张、激动”“表演过程当中呢?”“平静”“表演完之后呢?”“兴奋”学生的回答可谓是相当准确,在此过程当中,提问第一个问题时我把手放在胸前,右手按住胸,示意平静,第二个问题时右手在左手的上方不停地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再从高处放下,同时伴随着表情的变化,学生对我的身势语可谓是彻底领会了。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将没个问题的设置放到他们在课本中能找到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每当有学生的答案呼之欲出又打坷儿时,我都江堰市用着急的语言和身势语去激发他,也激发其它学生的发言欲望。在这堂课上,每位学生都非常积极,就连平时都不怎么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行动了起来。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空前地高,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其实也很投入,不论是我的语调变化、身势语还是表情变化都是一种自然地流露。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投入,这种感情的投入应当是不带有任何的虚假、任何地表演成分,那是一种从心底里最自然的展现。要想上好课,让学生紧随你,那么我们自己确实必须是真实的。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4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赞许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此处隐藏6932个字……在学生讲述难忘的事语塞时,我怕时间不够用,没有给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有些学生能概括地讲出难忘的是什么事及难忘理由,而我却没有乘胜追问,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表现及自己的感受等,未能给下一步的写作好铺垫。

在学生说完后进行的单元名家名作写作方法回顾时,本人也未能利用得其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方法是总结出来了,却是蜻蜓点水,面面面俱到,想让学生能学会如何写开头,又想让学生学会如何写过程,结果学生如走马观花,哪一面都学得不到家。现在想来,应该抓好一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就足够了。

另外,本节课,我采用了分层写作文草稿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下层学生选写开头或结尾,上层学生写过程,中层学生自由选择。使

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特别是下层学生由于写开头或结尾的话,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就可以完成任务,他们也乐于接受,连平时考试只有20多分的龚顺海和黄金强同学都很快完成了任务,并且在平台上展示了,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增强了他们习作的信心。

遗憾的是,在评议作文草稿时,由于课堂时间撑控不好,未能让各个层次的作文得到评议,学生对自己习作的优缺点认识不足。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13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看了一下教材,感觉不知道该怎么来讲。我拿起文本反复朗读,读着读着就有了点眉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写邓爷爷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体会邓小平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二年级是小学的基础阶段,阅读教学要以字、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为重点。

走进课堂,我首先让孩子们分三步感知课文:

一听,听明白,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二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三读,带着自己的感情读。“难忘的一天”难忘在哪里呢?这不就是贯穿整篇课文的线索吗?

这不正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吗?这不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初读课文之后,我先让学生把文中对邓爷爷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全部找出来,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其找出关键的词语。要知道,“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如: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对“慈祥”、“和蔼可亲”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采用了范读“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

从我稍慢的语速及脸上微微的笑容等体态语,学生就可以悟出“慈祥”的意思。理解“和蔼可亲”时,也是如此,“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把住我的手。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对一位长者的“和蔼可亲”的样子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

于是,在孩子们扫清了阅读障碍后,我问他们:“小作者为什么称这一天是难忘的一天呢?难忘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够表现这一天难忘的句子或段落大声地读出来。不一会儿,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有的说:“因为这一天,我见到了别人难得一见的邓爷爷所以难忘。”;有的说:“邓爷爷是那么地慈祥、那么地和蔼,所以令我特别难忘。”;有的说:“我的计算机表演很成功,所以觉得难忘。”;还有的说:“邓爷爷说的话让我特别难忘。”

有了这些理解,课文朗读自然是绘声绘色了,邓爷爷和蔼可亲的形象也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让孩子们理解“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确实花费了一定的功夫。因为孩子们的家里都有电脑,对电脑的操作也都略懂一二,所以对当时的背景很难理解,我适时对当时的背景作了补充说明。

原本不知该如何讲解的一篇课文很顺利地就讲完了,看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李家栋老师说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是影响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我想,教师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文本,并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制定出课时目标,这样就不会再有不知该如何教的现象发生了。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篇14

《难忘的一天》这篇课文记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小作者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和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这篇文章篇幅略显偏长,文中很多句子和词语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也显深奥;为国家领导人做计算机表演,小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难以体会到文中小作者的心理变化;要想达到教学的目的,我感到无从着手。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开始思考,怎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怎样的教学设计是最优化的?怎样教学能激发学生朗读、积累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正在我感到十分困惑的时候,在人教网里突然看到了特级教师窦桂梅关于这课的一个课堂实录,静下心来认真的学习,反复研读,读完后,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窦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文中三句描写“我”心情的句子这个重点,让学生找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和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教学中,窦老师还适时的进行了资料的补充,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流程非常顺畅。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借用窦老师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下修改,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定下来了。

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预习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搜集关于邓小平爷爷的光辉事迹资料的作业。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难忘的一天》。接着,让搜集资料的学生进行资料展示,使学生对邓爷爷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刚开始还有些担心怕学生找不出来,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句子找到了。我的心里暗自欢喜,看来这个教学思路是正确的。在接下来的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句子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来体会“我”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从既紧张又激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平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平静下来?最后的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兴奋?教学也是非常的顺畅。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邓爷爷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邓爷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利用这样三句描写“我”心情的句子来学习这篇课文,使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出,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轻松。想想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旦碰到稍长点的文章,就得花费三到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点一点的学,表面上是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实际上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到了多少却不得而知。窦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提供了借鉴,我深深的感到任何一篇课文,即使是再长的课文,只要找准突破口,找准立足点,就能最大的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